一个古城,有千年的历史,淹没在水中好久好久,在大湖大海底下,或者在水库底下,但遗迹却迄今依然完好,怎么让大家有可能去参观、去领略这个古代城市的面貌呢?不是通过潜水摄影,而是亲自触摸到这个古城呢?让历史学者、考古学者可以比较从容的研究这些古城呢?这类情况在全世界比比皆是,国内有,国外更多,从经济上来说,水下城市重现肯定具有很大的旅游价值,从文化上来讲,这是保护文化的重要步骤;但是如果做到把水底的古城出水,或者让游客入水观看,都是极不容易的事情。
来自王受之老师博客:2012年4月份,广东电视台国际频道邀请我去电台和主持人马特.霍恩(Matt Horn)座谈关于广州城市规划和建筑,完全是漫谈形式,这个节目主要是对外播送用的,节目做好之后他们给我一个光盘,虽然是用英语对话,但是有中文字幕,谈得很实在,所以在这里放上博客视频给大家看看。
华润雪花啤酒出品:大型纪录片《中国古建筑》于4月16日-4月23日晚间20:30黄金时段在CCTV-9(纪录频道)内首播。该纪录片由华润雪花策划制作,历时3年拍摄制作完成,运用直观3D动画技术,结合历史资料研究,真实再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,为目前中国首家古建筑领域大型传承性纪录片制作。
点击这里观看全集
以下是第一集 天覆地载【时代写真】
@建筑中国俱乐部:纪录片《建筑大师盖里速写Sketches of Frank Gehry》,由盖里的好朋友Sydney Pollack拍摄,手法独特,真实生动,是对Frank Gehry进行的一个私人采访,期间穿插Gehry的私人治疗师、事务所合伙人、客户、艺术家等不同人物角度展示建筑师的设计世界。
中国需要这样的批判。自由的批判!
本文原文转载自《东方早报》文: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河清,不管本文观点正确与否,批评的声音是值得提倡的,为此 AD110.com 原文转载,共各位鉴别。王澍的建筑你只要去建筑体体验过,你就知道厉害,不人性化,为了耍而设计,完全不是为“人”而设计,不能住人或居住不舒适的建筑是什么玩意?王澍只是在杂耍中国建筑符号,普奖得主们的作品中,愣头愣脑,秃头秃脑,头重脚轻,出筋露骨,歪七斜八,危若叠卵……应有尽有。在美国文化势力的推动下,半个世纪以来,这种楞形-硬边-非装饰的建筑,像瘟疫那样在全世界蔓延。
@流什网:中央电视台“面对面”节目主持人董倩对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的采访。王澍通过介绍他的”垂直的院宅“,“南宋御街”,中国美院象山校区,谈到了中国当代建筑的问题和进步,表达了自己同时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立场和文人的风骨。中国人获得普利兹克奖的意义已经开始突现。
王澍老师的这段演讲很有启示意义,特别是对传统的认识,传统不是寻求一种传统的符号,而是一种根系延续后的差异。成功在于相信自己并且坚持不懈的走下去!王澍老师的获奖也是给我们国内设计师的巨大鼓舞!做一个有格调并踏实的设计人,就像陈寅恪先生提倡的那样追求“独立之人格,自由之思想。”在国内的各种不理想的环境下坚持不懈,我们必有所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