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未未:“设计文化”

■ 我们希望将来能够多采访您

你们不可能有将来,你们的将来就是没落,你还在找将来,太好笑了。

■ 我们主要是去发现一些商业的未来

你们这帮办杂志的人挺没想法,挺没理想的,自己糟践自己吧。要干嘛你说吧。采访有一点特别需要注意,录音必须按原话登出来,可以不登但不能改。

■ 可以,没问题。有人说您是真实而又怪怪的设计师,对这种评价你如何看待?

我太不认同了。我太不怪了,怎么叫怪怪的。 怪怪的?没有。这个词我都很少用。

■ 您非常不认同吗?那我们今天主要聊三个话题。一些关于奥运的设计精神和一些商业的设计精神。这次奥运设计,我自己感觉设计风格有点怪

你是说整个和奥运相关的设计是吗?

Read More

安尚秀+衫浦康平对话

安尚秀(Ahn Sang-soo)
著名国际平面设计大师,国际平面设计组织ICOGRADA理事,Icograda国际平面设计社团联合会副主席,2000年汉城ICOGRADA设计大会组委会主席,国际平面设计协会A G I国际会员,韩国弘益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教授,韩国现代设计的奠基人,韩国视觉信息设计协会主席。一九五二年生于忠州。平面设计、编排设计。
一九七七年弘益大学美术大学视觉设计系,一九八一年毕业于该校研究院。一九八五年设计安尚秀字体后,相继设计了李箱体、米尔(miru)体、玛诺〈mano〉体。一九八五年创建「安平面设计室」,至一九九一年任代表理事。一九九一年起出任弘益大学视觉设计系教授。一九九七-二○○一年,任国际平面设计团体协议会副会长。
作为韩国最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师之一,安尚秀在二十多年从事平面设计与设计教育生涯中,主要以研究与设计韩文字体这种设计符号作为主要载体,努力将自己创造的韩文字体作为图形符号运用于设计中,尤其是文字设计作品最为世界平面设计界所称道。迄今在世界各国举办多次个人展,参加许多团体展览并举行讲演,对亚洲设计思想及其发展做出了贡献。

文字的音与形

杉浦:我第一次访问韩国是1982年,是为采访在日本被称为韩国的国乐(传统音乐艺能)的广告及节目设计而与企划人员一起去的汉城。从那以后又多次到韩国,但是与安先生的初次见面却是在东京。与安先生每次在东京或汉城见面时,两人总是进行热烈的笔谈。不通过翻译逐句翻译,而是相互间通过直感用汉语交流。安先生的汉语修养帮了大忙。如果这次也用那个方式的话,也许二十分钟可以谈完。但其他人恐怕无法知道其内容。前些时候去北京,见到吕敬人先生的时候,曾就中国与日本的设计进行了交流,并且也谈了二人联合著书的事。那时候也想到与安先生用同样的方法写书就好了。与这两本书并列,再写吕先生与安先生的另一本书的话,就可以形成东亚三角形的设计区域。像这样做,相互之间的交流,我想是否可以形成一个新的设计场所……

安:可以说是“东亚三角形研究”。很早以前,杉浦先生说了由于以往的设计史都以西洋为中心来论述,现在有必要从亚洲的观点再重写。我也有同感。去年十月,在汉城召开了叫做“印刷风格”的展览,这也是以视觉设计和印刷工艺为中心,尝试重新认识东亚文化。为举办这个展览,组成了国际性的组织委员会。特别展上最先聘请了杉浦先生,还有英国的奈马衣路·布罗迪、美国的索路·巴斯、法国的马赛、韩国的金真平。另外展览了全世界百种以上的印刷工艺作品。不光在韩国,国外的反应也很好。还有人说这是“一个最充满幻想的展览”。杉浦先生近年来几乎不参加国际会议,但是2000年到了汉城,在国际平面设计团体组织协会的关于“调和2000”会议上,就大会主题“调和”发表了相关的文章《手中的宇宙》,另外您对“印刷风格”大会也给予了各种帮助,这些都是让我深怀感激的。

Read More

“d+a杂志”采访何见平

“d+a雜誌” (設計與建築雜誌)

發行量:30,000本
新加坡:40%
馬來西亞吉隆坡:35%
印尼雅加達:15%
印度&菲律賓:10%
讀者:建築師、設計師、產權擁有者、發行商、建築商等
截稿日期:2011年11月1日
 
採訪問題,如下: 

d+a:您的故鄉是在哪裡?70後的中國青年,成長情形是怎樣的呢? 

何:富陽。就是現在被媒體吵得火熱的《富春山居圖》裡,富春江那一段。七十年代出生的中國大陸的青年,主要得承受社會競爭的壓力。90年代前,沒有全國化的自由經濟,我們唯一的出路,就是刻苦學習,考上大學。因為大學生錄取率非常小,大學生是包分配的,就是在國家公務員裡打轉,一生是“保了險了”,只要不犯法,平平安安可以穩定發展。所以家家父母期望都一樣,孩子能考上大學。但對我們孩子來說,這是壓力巨大的期望,我考了兩年才考上大學,我曾就讀的“浙江美院”(現改名中國美院)報名有7千人,率取50人。得有買六合彩的幸運才行。我選擇的平面設計專業一個班12人,我是年齡最小的一個,和年齡最大的,相差11歲,他堅持考了7年,才考上這個令人又恨又愛的大學。但是我也見過許多才華橫溢的考生,5年、10年地耗下去,最後消失了。那是那個時代的悲劇,那個僧多粥小的現狀,國家在改制前的悲劇。只是現在也慢慢被人淡忘了,那些曾經寒窗苦讀,一直沒有如願進入大學的人,是不是也已經認命於時代悲劇了呢?還是他們在90年代全國開放經濟市場後,有了另外的成功?我希望是後者。我希望有社會學者能寫寫這些當年的考生。

d+a:是什麽影響了您作出選擇平面設計的決定呢? 

何:我原來學習書法,我學了6年書法,臨得是柳公權。但是浙美當時的書法專業,隸屬國畫系,2年才招生一次,每次招生4名。我想我不會成功。我就轉學平面設計的一些基礎訓練中去,覺得自己突然離開雖然是“墨分五色”,但其實還是單一黑色的世界,進入一個彩色的世界,心情愉悅極了。對了,當時也其實還不是平面設計“Graphic Design”這個詞是在90年代初,才剛進入中國,我們那個專業被稱為“工藝美術系”。但是在教材上,也受過香港設計師(詩人)王無邪的影響。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