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他感动——记2009年普利兹克建筑大奖得主瑞士建筑师彼得.卒姆托
梳理一部世界建筑史,笔端下流过的建筑师姓名总有几百个。有些人,你会公事公办地如实写去:出生年月、毕业学校、主要作品、基本风格流派,写过以后,也就基本上忘记了。有些人,你会被他的大胆创意所震撼;有些人,你会为他的超群才华所折服;有些人,你不需要多少原因,就深深地被他感动——瑞士建筑家彼得.卒姆托(Peter Zumthor)就是这样的一位。
1943年,卒姆托出生在巴塞尔一个柜橱工匠的家庭里。起初他在巴塞尔的一所技术学校学木工,1966年以交换学生的身份去美国纽约的普拉特学院学习工业设计。木工的精细和技巧、产品设计对于解决人和物之间关系的重视,对他后来的职业生涯发展,影响至深。1968年,他在瑞士格劳邦敦州(Graubunden)的历史遗址保护部门担任维修建筑师,有机会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历史建筑,在修复维护这些老建筑的过程中,更加对民间传统建筑的结构、材料、施工技术有了相当深刻的了解。卒姆托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,将他对于材料的认识与对现代主义建筑结构细节的理解结合起来。他设计的作品总是非常简洁、单纯,带有减少主义的外貌,而在空间布局和材料运用方面,则展现出浑厚坚实的质感来。


卒姆托是一位应用材料的高手,我相信他对于材料,一定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直觉和敏感。正如普利策建筑大奖的一位评委指出的那样“卒姆托有一双手工艺人般灵巧的手,所有的材料,从雪松皮,到磨砂玻璃,他都能恰到好处地在建筑中运用它们,并让它们展示出本身的独特性质来。” 而建筑师本人则说:“我尝试着将一种感觉充填到材料里面去,那种感觉超出了所有有关结构的规范条款。材料本身的触感,气味,声学性质都是构成建筑语汇的元素,都是可以利用的。只有当我意识到这种材料只能以这样的特定方式,应用到这栋特定的建筑物中去的时候,我才会成功。”在他的心目中,建筑不是在纸面上画出来的某种形式,建筑的要旨就是空间和材料。


卒姆托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,他相信,建筑的语言不是关乎某种风格潮流的,每一栋建筑都是在某个特定的地点、为了特定的用途、服务于特定的群体才建起来的。他在整个建筑生涯中,都力图对这些最基本的需求做出最精准的答复来。对他而言,建筑师的作用除了建起一个固定的房舍来之外,还要预计到和筹划出在建筑里面和周围的感受和体验,并在设计中,表达出对于当地文化、历史、和传统的尊崇和爱护来。他正是依照着这样的理念和原则,设计了德国科隆的柯鲁姆巴艺术博物馆(Kolumba Art Museum)。


过去三十多年来,他远离建筑界那些喧嚣的漩涡,一直以瑞士偏远山区里一个面积不足19平方公里的小村镇作为基地,和他的志同道合的小团队一起,建造起一批非常真诚质朴的,不被时尚潮流所左右的优秀建筑来。一个个地细细浏览他的作品,你会发现:没有一点多余的以炫耀为目的的细节,没有任何“张牙舞爪”的结构,或许有些“四平八稳”,可沉稳中透出的那股精神,恰恰是最令人感动的。他有意将工作室保持在一个不超过20人的小规模上,他觉得只有这样,才能在项目设计过程中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,才能对于每一个项目,无分大小,都能给以高度的重视,付出同样的精心。他谢绝了不少慕名而来的项目,只接受令他深受感动的项目,而一旦接受下来,他总是亲力亲为,力争将每一个细节都完成到尽善尽美。他希望看到建筑的人,住进建筑的人,在建筑中走动的人,都能够与建筑有所互动,有所交流,并有所感动。因而他的作品除了是一栋建筑之外,更是一首诗或一支歌,总能够创造出一个令人感动的环境和气氛来。
本文作者:王受之 via:王受之老师博客
Thank you! Really, really useful!